通讯员:梅海涛
满墙文物目不暇接,飞天画像衣袂飘飘,方尊纹样纤毫毕现……这不是在博物馆,而是在武汉大学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实验室的数字演绎剧场。
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要求,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指示精神,5月16日下午,党政办公室党总支第一党支部来到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实验室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校长张平文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校长助理、党政办党总支书记、党政办主任徐东兴等全体支部党员参加了活动。
在实验室主任、信息管理学院王晓光教授和实验室副主任、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黄先锋教授的引导和讲解下,支部党员首先参观了文化遗产数字演绎剧场。该场所通过先进的数字展示技术,使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实验室的各项研究成果,包括尖端影像建模、数据交互大屏、三维沉浸投影、XR 虚拟叙事等。王晓光轻点鼠标,文物的立体模型立即出现在电脑屏幕上,数字化技术“克隆”出的三维模型惟妙惟肖,观众可以观看文物各个角度的精美细节。张平文饶有兴致地观看了成果展示,他不时在展品前驻足凝视,并询问相关情况。支部党员认真聆听成果讲解,沉浸式地体验数智赋能文化遗产的魅力。
随后,支部党员和实验室相关成员开展了座谈交流。武汉大学大数据研究院院长、实验室首席科学家、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马费成介绍了武汉大学大数据研究院的基本建设情况、发展定位和组织架构;王晓光教授则从“文化遗产活化”的角度,介绍了武汉大学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与建设思路。
张平文充分肯定了大数据研究院和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实验室取得的成绩。他指出,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对人文社会学科的研究、生产和传播产生了颠覆性影响。在大数据时代,借助数字技术对现有人文社科的研究方法进行拓展,将数字技术融入学术研究中,即“数字人文”,是人文社会学科发展新的增长点。武汉大学在发展数字人文方面具有三个突出优势:一是在人文底蕴方面,学校作为人文社科一方重镇,具有深厚的学术底蕴和学术影响力;二是在数字技术方面,学校有测绘遥感等优势学科资源;三是在桥梁纽带方面,可以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管理优势学科文理兼长的特质,将更多人文社科的研究课题与数字技术相融合,为人文社会学科注入新的活力。他希望,大数据研究院和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实验室能够成为推动学校文科数字化转型的桥梁。他要求,研究院和实验室要瞄准国家重大战略,继续凝练方向,研究“大问题”,推动人文社科发展再上新台阶。张平文还就研究机构体制机制建设相关问题与在座人员进行了交流。
此次主题党日活动是学校主题教育理论学习计划安排,也是党政办公室党总支第一党支部“头雁引领工程”系列活动之一。支部党员们表示,通过此次主题党日活动,增进了对文化遗产数字化的了解,深切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增强了坚定文化自信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据了解,武汉大学大数据研究院是集数据科学研究、数据平台建设与数据资源服务为一体的跨学科综合性学术研究与学术服务机构,重点聚焦金融、商务、人文、健康、社会治理与传媒等研究领域,旨在推动数据科学理论研究与方法的创新,促进数据驱动型研究范式转变,培育新的学术增长点与跨学科研究团队,并成为国家大数据战略研究与应用开发领域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咨询服务以及产业孵化的创新平台。武汉大学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实验室是教育部首批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实验室面向“数字中国”和“文化强国”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依托武汉大学优势突出的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和测绘遥感学科资源,协同历史、文学、考古等传统人文学科,聚焦文物、遗址和古籍等文化遗产数字化和智能化活化需要,解决当前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教学与传播中的难题,提供文化遗产“活起来”的中国方案,支撑新文科创新发展和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赋能新时代文化自信。
(摄影:曹海钢 编辑:肖珊)